当前位置: 主页> 思澄之声 > 牧心文摘> 文章

“诤言”与“一言”

发表于:2016-06-13 14:00    浏览量:1809



《“诤言”与“一言”》

——民主办教的思考

张效法牧师

诤,顾名思义是以言相争。有人一听到“相争”两字,就条件反射地说:不好,教会里不宜争吵。但这里的相争,不是那种伤感情的争,也不是争吵而是 争论。善意的争论能争出民主,争出真理。以言相争,意思指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把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解决问题只有好处。教会不是搞一言堂的地方,但 却是容易搞一言堂的地方。所以,要诤,要给“诤”留有空间。

  汉代的刘向曾说:“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谏”是婉言规劝,止人于失,有点无足轻 重。而“诤”则是谏的进一步,犯颜直言,顾不得面红耳赤,有生死攸关举足轻重的意思。“谏”的对立面是“陷”,“诤”的反义词是“谀”。从人的天性来说, 都是喜陷爱谀,谁不喜欢听好话、顺耳言呢?但真君子却是喜诤谏,恶陷谀,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们从历史角度看诤谀,“自古以来……乱世的无道之君,则近奸佞,远忠勇,忠言逆耳,所以导致国破家亡。无情的历史,告诫人们:国有诤臣其 国不亡,家有诤子其家不败,人有诤友免灾星。”唐朝的魏征是一个直言不讳,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他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一生“陈诤谏二 百余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于治国有利。所以,当他病逝后,太宗非常痛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下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 征没,朕失一镜矣!”可以这样说,正是魏征敢于直言,敢说诤言,而唐太宗也乐于接受诤言,才致国事强盛,人民安居,做出了一番不朽的丰功伟绩。教会要想做 出一番伟大事业,从客观上讲,少不了敢说诤言的人,敢给说诤言的人有一席之地,如太宗对魏征一样。

  搞一言堂最可怕,教会绝对没有前途,前景黯淡无光。所谓“一言”即一个人说了算,这是家长制没有民主的做法。很可能“一言”下来时,下面沉 默不语,这或许是没人敢当面顶而无人敢说诤言,或许敢怒不敢言,但是这绝对不表示意见一致,看法相和,思想统一,这样的光景从教会长远利益看,正是失败的 开始。教会领袖若能从教会大局着想,开阔胸襟,广开言路,广接诤言,争取一些敢说诤言的朋友,而不是视他们为“障碍物”,“眼中钉”,善于且乐于接受批评 意见来改进工作。教会领袖取如此之宽广心态,教会从长远看,前途无量,前景光明,利益深远。

  有个叫茅焦的人曾有一段诤言论:“忠臣不进阿顺之言,明主不蹈狂悖之行,主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负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是君负其臣 也!”他实在是说出了提意见和接受意见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今天,教会领袖能否借鉴一下古人的良训?只要不是故意捣蛋、拆台、破坏,善意的批评都是好的。 我们要提倡做不进“阿顺之言”,多进“诤谏之言”的人。俗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今斗胆借用说:“教会兴旺,信徒有责”。今天信徒的责任就是要与教 会同赴忧患,共担责任,而在必要时作一个敢说诤谏之言的人。教会也应该欢迎一些说诤言的人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这绝对是教会之福,使教会不断成熟、前进、 发展、完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人容易发现一些当局者的“毛病”。爱因斯坦说得好:“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很正直的朋 友。” 敢说诤言的人是真朋友,也是真信徒职责所在。教会领袖应该多交这样的朋友。

问题是,教会领袖现在:一是愿不愿意交这样的诤友;二是我们敢不敢做诤友。笔者认为:教会领袖应该主动去交一些有胆有识,敢提不同意见,敢于当面直言不讳的诤友。

  有人说诤友难找,是的,诤友的确难找,但关键在于教会领袖交诤友的诚意和虚心。不要像叶公好龙式地找诤友,当一见真龙时却吓得拔腿飞跑。另 外,有人表面上爱交诤友,但犯了“孔夫子所认为可耻的‘匿怨而友其人’的毛病。内心怀着对于直言真话的怨恨,而表面上同人亲密周旋。”对于这样的人,谁还 敢对他直言不讳呢?

  交诤友与做诤友应该放在一个平等、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进行,这是很重要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什么都免谈。有了这个前提还要敢于亮出 自己的观点,彼此讲真心话,不要光叫人家说诤言,自己却不掏心里话,谁知道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如果明明是错了,却不 肯认错,文过饰非,遮遮掩掩,谁又敢当面直言不讳呢?就算说话,也是“话到嘴边留三分”。因为人人都怕笑里藏刀如约押杀亚玛撒一样 (撒下20∶10)。这就把交诤友的余地给抹杀了。如果教会领袖肯放下架子,拿出真心,交诤友何难之有?!

  人,特别是领导人都喜欢驶顺风船,不喜欢爱找岔子的人,因为听到软绵绵的奉承话总比硬梆梆的诤言心里来得舒服。当然,诤友不是什么意见都可 以随便提,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小题大做。提意见,讲诤言,有了公心,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尺度、场合和语调;意见也好,批评也好,都要实事求是,不然会引 起不必要的误解。

  教会的兴旺发展绝非凭某个人能力可办到的,而是靠众同工的同心合意,互相搭配,各自发挥其特长,按所得的恩赐彼此搭配事奉才能完成的。正如 保罗所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各肢体要互相联络,各尽其职,教会领袖要关心爱护其他同工,而不是家长式或教霸式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作风。如果在工作 中产生了相左的意见,应该及时沟通,不是背后打击,到处贬低,这不但不能消除半点矛盾,反而恶化矛盾,扩大分歧。而这时作为教会的领袖也失去了“群羊”榜 样的美好形象。从信仰角度讲,一个好的教会领袖应该是与神与人都有着合理、良好、合宜关系的人。实实在在地说,建立良好、合宜、合理、和谐的同工关系,是 办好教会的有力保障。这需要教会领袖如太宗般之胸襟和度量。

  新时代教会要求的教会领袖不但是一个会讲道的人,也是一个会正确处理同工关系的人,更当是一个胸襟宽广、乐听诤言的人,还是一个谦逊,温 柔,奉献,赤诚与无伪正直的品格,有广博学识和属灵智慧的人。使同工之间不仅成为好同工,好师友,还要成为好诤友。教会的建设也不能忽略一些有恩赐的信徒 的作用。和谐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配合乃至参与到教会的建设中来,对他们提的一些正确意见、建议,当聆听吸取,而正是这些人没有利益利害关系,才会发出诤 言,教会领袖当越发重视。

  作为教会领袖,不能有衙门作风,不能有训人姿态,绝对反对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和领导者自居,倒是谁愿为首,就当作众人的仆人(参可 10∶44);“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6);“大的要服侍小的”(罗9∶12)。缺乏平等待人的不良态度,其实这也是不自觉地反映出作 为一个教会领袖的精神风貌和属灵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