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门徒来叫醒了祂,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耶稣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于是起来,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大大地平静了。
——马太福音八章25~26节
怀疑的本质与根源
在《马太福音》8:25-26 的风暴中,门徒向沉睡的耶稣哭喊:"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 耶稣却反问:"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 这里的 "小信"(ὀλιγόπιστος)在希腊文中不仅指信心程度不足,更隐含对神属性认知的偏差。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指出,怀疑本质上是 "对神应许的健忘症",是将暂时的困境等同于永恒的真理。
希伯来书 11: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 揭示了信仰的本质:信心是连接人与神的桥梁。当我们在祷告中掺入怀疑,实则是在否定神的全能属性。正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说:"怀疑是信仰的溃疡,它侵蚀的不仅是当下的平安,更是对永恒应许的盼望。" 多马的怀疑(约翰福音 20:27)并非特例,而是人类共有的灵性病症 —— 用肉眼所见的局限,去丈量神无限的作为。
怀疑的解构与信心的重建
耶稣对门徒的斥责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牧养智慧。祂在平息风浪后,以行动证明 "风和海也听从祂"(马太福音 8:27),这正是《诗篇》107:29"祂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 的实践版。这种 "先斥责后启示" 的模式,在《马可福音》9:23-25 中再次显现:当父亲带着被鬼附的儿子求耶稣时,耶稣先要求 "你若能信",接着用医治的神迹坚固他的信心。
历史上,使徒保罗在雅典传福音时(使徒行传 17:22-31),面对希腊哲学家的怀疑,并未以逻辑辩论取胜,而是引用他们的诗人话语("我们也是祂所生的"),将怀疑引向对真神的认知。这种策略印证了《彼得前书》3:15"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 的教导。当我们除去怀疑转向神时,祂必以 "忽然的启示"(约翰福音 20:29)驱散迷雾,正如以赛亚所见的异象(以赛亚书 6:1-8),使人在圣洁的光照中彻底降服。
小结
从红海的分开(出埃及记 14:21)到五饼二鱼的神迹(马太福音 14:19),圣经反复见证:怀疑的尽头正是神大能彰显的起点。耶稣责备门徒的 "小信",并非否定他们的人性软弱,而是呼召他们进入更深的信心境界 —— 相信那位 "在水面行走"(马太福音 14:25)的主,同样能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赐下平安。当我们效法约伯 "即使杀我,我仍信祂"(约伯记 13:15)的勇气,用信心的眼睛定睛于复活的基督,怀疑的乌云终将消散,显露出 "神本性一切的丰盛"(歌罗西书 2:9)。正如《罗马书》10:17 所言:"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让我们在神的话语中扎根,使怀疑无处容身。
——————————————————————————
选摘自《每日经历神》
播音:侯 颖
编辑:融媒体
初审:庄期凯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