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诗歌音乐> 文章

赞美史话 | 第97首_受难歌

发表于:2024-12-08 20:19    浏览量:146


.


    


O  Sacred  Head,sore wounded

经文:“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2729—30)


这首《受难歌》在《新编》简谱本注说:是“12世纪圣诗”;五线谱则具体说是明谷的伯尔纳(StBernard of Clairvaux10911153)作词。这位伯尔纳是中世纪欧洲著名的修道院改革家、神秘主义者和神学大师。伯氏自幼即进入修道院。21岁时带着一批同道,在法国北部深山幽谷里,赤手空拳,自力更生,兴建起一座宏伟的修道院,使原来被称为痛苦谷一变而成为光明谷”(克雷耳服一一即光明之意)。伯氏也因此被称为灵光谷的圣人。在他的领导下,这种新型修道院遍及欧洲各地。他们竭力反对当时修道士的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隐居生活,以他们敬虔与服务、灵修与工作两方面兼顾的生活,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他的门徒之一,于1145年被选为教皇,称尤基纽斯三世,使他和他的修道院的名声与地位更加显赫。当时欧洲各地宗教世俗领袖,如教皇、国王、侯爵、贵族都亲临修道院,面聆教益。但他不慕功名财利,不羡高官厚禄,终生任修道院院长;他以道德、人格、朴素的生活、真挚的服务,赢得人们的景仰。他死后,罗马教廷于1174年册封他为圣人。但为他作传的人说:他所遗留的优美诗篇,被普世信徒传诵不绝,比列品圣人更为荣耀。


尽管近代有人考证这两首诗(另一首为《新编》第246首《慕主歌》)在伯尔纳以前就已经在教会中流行,但伯尔纳所倡导而且躬自实行的虔敬、舍己为人的生活,以热爱基督作为工作最主要的动机,使这两首诗更加美丽.


《受难歌》原是从中古时期修道士虔诚默想救主受苦的一首长诗中选译出来的。原诗共三百五十行,又分为七段,每段各五十行。分别默想主受伤的七处(脚、膝、手、腰、胸、心、首)而发出的诚恳祷告。《受难歌》是原诗的最后一段。


这首诗经德国信义会吉尔哈德(Paul Gerhafdt,16O7—1676)牧师译为德文后,才引起了各国信徒的注意。中文所采用的是刘廷芳根据英文译出。教会宗派虽有不同,民族也有别。而对于救主的钦崇景仰,毫无二致。《受难歌》由拉丁文译成德文,而由德文泽为英文、中文,不但没有减低其原有感力,而且能从不同的言语表现了救主代死的大爱奇功和信徒感恩颂赞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的曲调名为《受难众赞歌(PASSlON CHORAL)》,是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哈斯勒(H.L.Hassler15641612)所写。哈斯勒自幼跟父亲学习音乐,后又到维也纳从师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加布里埃利(Gabrieli)学音乐,1585年在奥格斯堡任管风琴师,16011604年在纽伦堡。自16O8年到他去世,一直在德累斯顿任管风琴师。哈斯勒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复调音乐大师及威尼斯复调合唱风格的巨匠。他的乐曲表现出非常深刻的宗教情感,甚至使不信教的人听了都会受感动。这首乐曲非常有名。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巴赫在他的《马太受难曲》中,

.

曾五次使用此曲调配以不同的和声。《新编》中所选用的和声为巴赫所配,是《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7首。原和声为bE大调,《新编》所采用的是根据《普天颂赞》C大凋的和声曲谱。巴赫的这首和声堪称为佳作,在和声学举众赞歌例子时,常以此首为例。乐曲和声丰富,效果强烈,各部进行流畅,充分表现出对受伤之主的悲伤心情。

 

注①复调音乐:一种作曲风格。作曲家特别注重每一声部的旋律性。


注:本文摘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胡晓风

编辑:庄期凯

初审:宋晓锋

复审:庄期凯

终审:蒋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