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思澄之声 > 每日读经> 文章

每日读经丨02.01 [2025年第32天]

发表于:2025-03-18 20:54    浏览量:207


.


创世记33章

点击进入阅读该章节

经文

雅各举目观看,见以扫来了……他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一连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以扫跑来迎接他,将他抱住……雅各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因为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创世记33:1-20)


导读

雅各与以扫兄弟重逢,以谦卑和礼物化解多年积怨,显明神在人心中动工的能力。雅各七次俯伏的举动,既是认罪的姿态,也是对神恩典的回应;以扫的饶恕则超越人性常情,体现神的和平之工。信徒当学习在破裂关系中主动寻求和解,并相信神能软化刚硬之心。


默想经句

“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创世记33:10)


引导问题

如何从以扫的宽恕中体会“神使人和睦”的恩典,并以此对待曾伤害你的人?


马可福音4章

点击进入阅读该章节

经文

耶稣用撒种的比喻教导众人:“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又设比喻说:“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耶稣平静风浪,对门徒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参马可福音4:1-41)


导读

本章通过撒种、灯台、芥菜种等比喻,揭示神国生长的奥秘:需要听道者的顺服与耐心等候。耶稣对风浪的平静,则挑战门徒在危机中以信心超越眼见。信徒当省察自己属灵生命的“土壤”,并学习在生活的“风浪”中倚靠基督的权能。


默想经句

“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马可福音4:28)


引导问题

1.你属灵生命的成长是否如“自然生长的五谷”,愿意接纳神在沉默中的工作?

2.面对生活中的突发困境,如何效法耶稣“在船尾安睡”的平安,培养深层信心?


以斯帖记9章

点击进入阅读该章节

以斯帖记10章

点击进入阅读该章节

经文

十二月,乃亚达月十三日……犹大人在亚哈随鲁王的各省击杀仇敌……末底改记录这事,并定普珥日为节期,以纪念犹大人转忧为喜……末底改作王的宰相,在犹大人中为大。(参以斯帖记9:1-10:3)


导读

普珥日的设立标志着神拯救的集体记忆,提醒百姓数算恩典、传递见证。末底改从被追杀者成为宰相,显明神抬举谦卑者的法则。信徒当在蒙恩后建立“纪念仪式”(如感恩日记、家庭见证),使下一代认识神的作为,并在高位上以公义服事人。


默想经句

“这普珥日,犹大人……转忧为喜,转悲为乐。”(以斯帖记9:22)


引导问题

1.你是否有意识地记录并分享神在你生命中的拯救作为?

2.当神赐你影响力时(如职场晋升),如何效法末底改以公义治理而非谋求私利?


罗马书4章

点击进入阅读该章节


经文

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算为他的”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罗马书4:1-25)


导读

保罗以亚伯拉罕为例,阐明“因信称义”的核心:信心不是功德,而是对神应许的完全倚靠。亚伯拉罕在无可指望时仍信,显明真信心的本质是超越理性的交托。信徒当效法此信心,在看似无路之境仰望那位“使无变为有”的神。


默想经句

“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罗马书4:18)


引导问题

1.你是否有过“在无可指望时仍信”的经历?这如何塑造你对神的认识?

2.亚伯拉罕的信心跨越年日,你如何培养对神应许的持久忍耐而非急于求成?




读经说明

本年度采用“麦琴全年读经计划”,该计划是由19世纪的苏格兰牧师罗伯特·默里·麦琴(Robert Murray M’Cheyne)所制定的。该计划的特点如下:


读经内容与频率

■ 一年读完一遍旧约:旧约从创世纪到历代志下共有403章,每天读一章,遇到篇章短的要读两章,在365天内读完

■ 一年读完两遍新约:新约从马太福音到启示录,再加诗篇共有410章,也在一年内读完。此外,从使徒行传到启示录,再加诗篇和四福音共410章,也在一年内读完

■ 一年读完两遍诗篇:诗篇作为旧约的一部分,会在两次新约的阅读中被重复阅读,将诗篇纳入新约阅读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诗篇在新约中的重要地位和引用频率,以及它对理解新约内容的辅助作用。通过这种安排,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体会诗篇与新约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新约作者引用诗篇的用意,从而更全面地领悟圣经的整体信息。












                                                                                   

播音:沈可浮

编辑:融媒体

初审:阿   颖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