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耶稣死后“降在阴间”?
文:李恩临 牧师
使徒信经第五条说耶稣死后“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宣信,也是每个礼拜天都会与会众一同宣认。但是,当有些弟兄姊妹问:耶稣真的到过阴间吗?我们翻看圣经,好像找不到直接的经文证据。
李建安博士在他的《你诵读使徒信经,你懂了吗?》书中,对使徒信经中【他降在阴间】得出三个观察结果:这句话【他降在阴间】出处不详,这句话在《使徒信经》的最早版本是没有的;我们也不能从圣经找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下到阴间的经文支持,之后的神学家在发展各自的要理问答时,对这句话到底是甚么意思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参考李博士的观察,查考手头资料,对于耶稣死后“降在阴间”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这句话的来源问题
这句话的来源不详,何人所编?何时出现?为何加入?都没有详细记载。四大信经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记载。在《尼西亚信经》就没有这句话,该信经的第五句话是:照圣经之言,第三天复活。
而《使徒信经》本身源自古罗马时期的信条,是当时教会洗礼时使用,这些信条要求新受洗的信徒背诵。不过早期的古罗马信条并没有【降在阴间】这句话。
唯一有证据显示,有一位叫做Rufinus of Aquileia(AD340 or AD345-410)的学者,他把希腊教父文献翻译成拉丁文,他所翻译的两份使徒信经其中一份有这句话,但很难追究来源。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可能是AD650之前可以确定的一份有记载的文件。 而在较为后期的信经,如得菲努斯的信经(AD404)、6世纪信经、古罗马型信经和罗马天主教公认的信经之中却出现【降在阴间】片语。
但是,许多早期信经并没有这句话,例如出自Marcellus of Ancyra主教(CAD285-374)的【古罗马信经(Old Roman Creed)】的版本,就没有这一句祂。 又如,希坡律图的问答式信经(AD215)、耶路撒冷的溪利耳的信经(希腊文四世纪左右)、该撒利亚信经(AD325)马色林努信经(AD340)、君士坦丁堡信经(AD381)、卡尔西顿信经(AD451)等也没有这个片语。
只是到了公元750年这句话才在《使徒信经》中被确定下来。但是其来源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迷。
二、不同时期的《使徒信经》第五句话用词不同
不同于《尼西亚信经》产生于尼西亚会议这个特定的时间,《使徒信经》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大概从公元200-750年,前后经过约550年才完成。在《使徒信经》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中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描述,早期没有这句话。
并且这种差异不仅是时间上的,还在于空间上,因为不同地区的该信经的版本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描述,较早的罗马、意大利或非洲的信经版本都没有这句话。
三、圣经中没有明确的经文支持
在新旧约圣经中可以支持这句话的根据,主要有诗篇的十六篇10节,彼得前书3章19节和四章6节。诗篇十六篇10节经文说:“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诗篇十六10)因此,有些人引用这节经文并认为耶稣死后他的灵去了阴间,去向那里的灵魂传道。 但诗篇16章的这节经文,其实是在表达基督的死、埋葬以及复活的预言,而不是指耶稣基督的“死后作工”。而且“不撇在阴间”是指从死亡中被救活,而不是指从地狱中搭救。理由是希伯来文的“阴间”一词指的是死亡的状态(诗六5、十八5),所以“不撤在阴间”这句话是对 “不能被埋在地下,反要复活”的预言。
而对于彼得前书的两处经文则根据不同的诠释,得出不同的意见。例如,在公元四世纪,耶路撒冷的西利尔(Cyril of Jerusalem)就根据这两节圣经解释基督是下到阴间去搭救在撒但手下的希伯来圣者。后来这个解释被教会接纳爲主流思想。但到了改教时期,马丁路德把解释【降到阴间】主要意思为基督为我们忍受了罪至深重的刑罚,就是被上帝离弃。
而反对这句话的经文主要有路加福音23章43节,耶稣曾对与他同钉的其中一位强盗说:“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如果耶稣去了阴间,那么,如何解释耶稣和他同在乐园呢?
因此,在圣经中可以找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文,都不能成为直接证据。
四、不同宗派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
1、天主教的理解
天主教是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但是却有不同的传统。
A、阿奎那根据对彼得前书三18-20节经文的理解,他认为耶稣降到阴间和炼狱。在最终审判还未来之前,阴间为非基督徒死后所到之地,而炼狱则是基督徒所到之处。
B、而庇护十世教皇则认为:“当耶稣基督的灵魂和祂的身体分离之后,就降到灵薄狱(拉丁语Limbus英文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境】,第三天祂的灵魂和身体再次联合,从此不再分离。”而阴间在这里就是指灵薄狱,是义人的灵魂在等待基督的救赎临到之前,暂时的处所。
2、圣公会的理解
圣公会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基督为我们死、埋葬,因此我们也相信他下到阴间。
而在亚他那修信经,则是第6句话,【他为我们得救恩而受难,下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3、长老会的理解
长老会以象征的方式理解:下在阴间表明耶稣继续的在死的状态中。其根据来自威斯敏斯特要理问答第50条的解答:“基督死后的降卑是在于祂被埋葬(林前十五3-4),持续处于死亡的状态中,处在死亡的权势之下,直到第三日(诗十六10;徒二24-27,31;罗六9:太十二40);用另外的词汇表达,就是祂降在阴间。”
4、归正教会的理解
归正教会以象征的方式理解:基督在十字架上经历的阴间的痛苦。 加尔文认为,降在阴间也解释为基督代替我们所受属灵上的折磨。基督同时也必须承受神严厉的报应,为了平息他的烈怒和满足他公义的审判。他必须与地狱的军队和永死的恐惧直接交锋。圣经说基督降在阴间,因他承受了神对罪人的烈怒。基督不但救赎我们的身体,他的灵魂也遭受了神所咒诅和离弃之人所当受的可怕折磨,而这是更大的代价。
五、历史上关于这句话的争论
历史上,有记载的对这句话发出质疑的是1440年,神父雷吉纳•皮科克在这一年所编辑的使徒信经中省略了这个教义。后来在1559年一位德国的牧师沃尔特•迪龙努斯也建议省略此教义,他提出的理由是:因为他并非主所栽种的植物(太15:13)。
而加尔文在反驳那些反对这个教义的时候,他的理由是:1、使徒信经是我们信仰完整、详细的总纲,且其所教导的一切都是来自神圣洁的话语。这教义对于我们救赎的重要性,若遗漏这教义,基督受死的功效多半会落空。3、这教义是众敬虔之人共同的信念。4、只是用另外一个词重复埋葬的教义,因圣经常用阴间来代表坟墓。针对那些认为他降在阴间是基督被埋葬的解释。总纲乃是在于精简的言辞概括我们信仰的要点。
国内的学者游斌在其《使徒信经释义》中认为:【耶稣确实死了,他的肉身在坟墓,他的灵魂进入阴间。但他认为阴间不是地狱,而是基督之前有人的灵魂停留的地方。耶稣降在阴间,表明主耶稣是“死者的生命”,是“生命之源”,他去阴间拯救那些先他去世的敬畏上帝的义人,由此而将天父的救恩伸展到所有时代和地区的人。】
结语
关于这句话的结论需要慎重,可以参考杨牧谷牧师的说法:关于这句话有以下几点是稳妥的,第一,这句话承载着旧约及两约之间对阴间的传统了解,主要是为了指出基督救赎工作伸展的范围,但是对于阴间的概念与中世纪或中国式的了解都是不一样的。(义人死后的暂时之所或者死亡的状态)第二,就信仰的角度和人的存在问题来了解,这句话成为我们战胜对死后茫然的恐惧的保证:站在那一端的不是阴间的势力,而是胜过阴闲权势的基督。第三,就是当人处于生老病死的惶惑当中,也不必担忧,基督已经为我们走过这条苦路,今日祂仍会跟我们一起走过。 因为下一句乃是带给我们复活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