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使他们在你赐给我们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你”
——王上8:40
《神佑中华歌》:爱国情怀与信仰的融合 《神佑中华歌》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所写。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生于台湾,父亲许南英是著名的爱国志士。1893年,许南英因抗日未成,率全家回归福建。许地山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后留学英国。他在燕大时参加教会活动,并参与基督教文字工作;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简》等文学作品,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和宗教思想。他对印度文学、佛教、道教都有研究,曾翻译《二十夜间》《太阳底下降》,编著《印度文学》等。 《神佑中华歌》是许地山按英国国歌的格律填词而作。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华大地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祈福,体现了基督教国际性与爱国情怀的结合。诗中写道:“我爱中华美地,万古千秋卓立,中华我国;历代迭生圣贤,功业裕后光前,感谢上帝保全,中华我国。”这首诗在《普天颂赞》第229首中被采用,并经杨荫浏谱了中国曲调,调名《美地》,使这首爱国诗歌有了新的形式和乐谱,表达了中国信徒的爱国热诚。 诗歌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用英国国歌的旋律配合爱国词句。清朝末年传教时,用“主保佑我皇帝,施恩于我皇帝,救我皇帝”;民国建立后,改为“主保佑我民国,施恩于我民国,救我民国”。中国信徒觉得这些诗词不足以表达爱国之心,创作了《我爱中华美地》等多首诗歌。《神佑中华歌》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形式,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深受信徒喜爱。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也体现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祈求,正如列王记上8章40节所言:“使他们在你赐给我们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你。”(王上 8:40)。诗歌的创作与意义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吕 祥
编辑:融媒体
初审:庄期凯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